德国精神与工匠精神 - -“名家大讲堂”培训活动纪实--武汉助产学校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8-01浏览量:次
2018年6月13日(周三)下午14:30,我校青年教师代表杨茜茜、杨晶参加了洪山区教育局举办的“名家大讲堂”第十期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由洪山区第一小学校长主持,与会人员包括教育局领导、局机关干部、二级单位、中小学校、骨干教师代表。本次培训活动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工真教授以《工业4.0:德国制造与工匠精神》为主题,以“秉独立之精神,承自由之思想,弘百家之智慧,扬学术之风采”为活动目的进行讲授。1530253946362193.png
《工业4.0:德国制造与工匠精神》
李工真,(著名数学家李国平之子)1952年12月28日出生于武汉。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革中老三届(68届初中)毕业生。由于在德国历史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李工真教授曾多次获得国家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530253987795446.png
图为李工真教授亲临洪山区第一小学进行讲授“工业4.0”
李工真教授通过中德质量文化的比较,介绍了德国产品的高质量及其背后的文化,其幽默风趣的演讲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李工真教授介绍,德国于2014年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发展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这种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与自动化的结合,即物联信息系统(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体现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内容。
93C99750D22C2B33BE47B207BABE767D(1).png
图为德国标志性建筑物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期间,提出两个概念:“中国的速度”与“德国的质量”,回国后他又提出了三个转变,即“变中国速度为中国质量”、“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中国品牌为中国名牌”,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这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4348ED777ACDD33E585E3A2E2F5166D.png
德国人怀着“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敬业“的精神去做每一件产品
从总体上讲,德国的高端制造业已经完成了3.0,正在向4.0迈进;而中国相对低端的制造业目前在完成了1.0的基础上,正在向2.0阶段挺进,部分先进领域也仍处于2.0到3.0的过渡阶段,因此中国非常关注德国工业4.0的发展动向,并希望能从德国获取宝贵的经验,因而在李克强与默克尔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的背景下,中国出现了一场“向德国学习的”热潮。
在这场“向德国学习”的热潮中,德国产品的高质量及其背后的文化是中国人特别关注的,而这种文化首先涉及到德国人的质量观念和意识,德国人正是通过将其独具特色的质量观念与意识融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才成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制造业大国。
DCCF1312ABBE4CEB1271CBCB1DAF5E56.png
图为李工真教授为我们讲授他对德国的认知
李工真教授从一个小小的钟表将我们带领进德国的传统文化之国,让我们更加了解到德国这个充满各种美德的国家。说到品质与质量,人们便会想到德国精益求精的产品,想到德国近乎苛刻的将产品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德国人对任何产品细微之处都不放过
李工真教授提出学习德国精神
不仅是工业4.0更是工业精神
李工真说,在中德质量文化的比较中,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发展道路问题、教育体制问题和文化建设问题。
关于发展道路问题。“一支高质量的产业大军需要三代人来建设”,这一规律是铁定的。目前我国的产业大军,从整体上讲,还处于从第一代工人向第二代工人的转型期,因此,这涉及到的实际上是个发展阶段的问题。
关于教育体制问题。对于中国的国民来说,已经到了必须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时候了;对于国家政府来说,关键性的突破口在于:唯有改变我国的应试教育,调整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结构,适时控制大学生入学人数,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升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待遇和地位,方能建立起合理的人才分布体系。
关于文化建设问题。这需要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并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创建新时代的中国新文化。同时需要我们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和现代公民社会,提升中国人整体的国民素质。
由此可见,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极致,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幸福。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传统的。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工匠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是工匠精神。甚至于那些拥有某项绝技,如在黑板上反手画圆、随手画地图、能用二十种语气说“你好”、能在开学一周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等,也体现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所应具备的一种职业精神,具备了工匠精神,就能使从业者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能在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具有某项或多项特殊技能,这些才是多数企业招聘人才时更加关注的。中职院校学生有多层次的需求,他们既有生存的需求,也有发展的需求。而中职院校也应该同时关注到学生的这些需求,要通过教育教学体系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院校更多的只是关注了学生的生存需求,即就业需要,而对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则关注不够。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就业,但职业发展却很难,因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毫无优势。所以,学生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更要具有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长久。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践行去不断学习,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我们都应该怀揣着踏实肯干,做事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工业4.0:德国制造与工匠精神》
李工真,(著名数学家李国平之子)1952年12月28日出生于武汉。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革中老三届(68届初中)毕业生。由于在德国历史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李工真教授曾多次获得国家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530253987795446.png
图为李工真教授亲临洪山区第一小学进行讲授“工业4.0”
李工真教授通过中德质量文化的比较,介绍了德国产品的高质量及其背后的文化,其幽默风趣的演讲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李工真教授介绍,德国于2014年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发展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这种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与自动化的结合,即物联信息系统(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体现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内容。
93C99750D22C2B33BE47B207BABE767D(1).png
图为德国标志性建筑物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期间,提出两个概念:“中国的速度”与“德国的质量”,回国后他又提出了三个转变,即“变中国速度为中国质量”、“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中国品牌为中国名牌”,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这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4348ED777ACDD33E585E3A2E2F5166D.png
德国人怀着“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敬业“的精神去做每一件产品
从总体上讲,德国的高端制造业已经完成了3.0,正在向4.0迈进;而中国相对低端的制造业目前在完成了1.0的基础上,正在向2.0阶段挺进,部分先进领域也仍处于2.0到3.0的过渡阶段,因此中国非常关注德国工业4.0的发展动向,并希望能从德国获取宝贵的经验,因而在李克强与默克尔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的背景下,中国出现了一场“向德国学习的”热潮。
在这场“向德国学习”的热潮中,德国产品的高质量及其背后的文化是中国人特别关注的,而这种文化首先涉及到德国人的质量观念和意识,德国人正是通过将其独具特色的质量观念与意识融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才成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制造业大国。
DCCF1312ABBE4CEB1271CBCB1DAF5E56.png
图为李工真教授为我们讲授他对德国的认知
李工真教授从一个小小的钟表将我们带领进德国的传统文化之国,让我们更加了解到德国这个充满各种美德的国家。说到品质与质量,人们便会想到德国精益求精的产品,想到德国近乎苛刻的将产品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德国人对任何产品细微之处都不放过
李工真教授提出学习德国精神
不仅是工业4.0更是工业精神
李工真说,在中德质量文化的比较中,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发展道路问题、教育体制问题和文化建设问题。
关于发展道路问题。“一支高质量的产业大军需要三代人来建设”,这一规律是铁定的。目前我国的产业大军,从整体上讲,还处于从第一代工人向第二代工人的转型期,因此,这涉及到的实际上是个发展阶段的问题。
关于教育体制问题。对于中国的国民来说,已经到了必须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时候了;对于国家政府来说,关键性的突破口在于:唯有改变我国的应试教育,调整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结构,适时控制大学生入学人数,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升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待遇和地位,方能建立起合理的人才分布体系。
关于文化建设问题。这需要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并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创建新时代的中国新文化。同时需要我们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和现代公民社会,提升中国人整体的国民素质。
由此可见,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极致,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幸福。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传统的。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工匠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是工匠精神。甚至于那些拥有某项绝技,如在黑板上反手画圆、随手画地图、能用二十种语气说“你好”、能在开学一周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等,也体现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所应具备的一种职业精神,具备了工匠精神,就能使从业者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能在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具有某项或多项特殊技能,这些才是多数企业招聘人才时更加关注的。中职院校学生有多层次的需求,他们既有生存的需求,也有发展的需求。而中职院校也应该同时关注到学生的这些需求,要通过教育教学体系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院校更多的只是关注了学生的生存需求,即就业需要,而对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则关注不够。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就业,但职业发展却很难,因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毫无优势。所以,学生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更要具有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长久。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践行去不断学习,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我们都应该怀揣着踏实肯干,做事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声明:以上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卫校升学网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以上学校相关内容均不代表卫校升学网意见。考生填报志愿请以省教育考试院或学校官方最新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