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护考考点:护士临床常见问题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21-10-08浏览量:次
静脉给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数药物都是静脉滴注或推注的。在挽救和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带来了医务人员的担忧和患者的痛苦:药物渗出。一些药物渗出后,轻度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和轻度中度疼痛,严重者出现组织坏死,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
1、解剖因素
高龄、恶病质、反复多次使用外周静脉化疗或输入其他刺激性强的液体(如甘露醇等)导致血管脆性增大、管腔变小或血流减慢,如果将药物注入这些静脉,则引局部药物浓度升高,诱发外渗。
2、病理因素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各种原因引起的淋巴回流障碍(如乳腺癌手术后患肢),采用患肢给药,容易发生药物外渗。
3、环境因素
寒冷气候会导致静脉收缩,因此在注入药物前应将室温控制在22℃~24℃并注意局部保暖,使血管扩张后再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在注药过程中也应注意保暖。
4、药物因素
细胞毒素药物大多pH值低,刺激性强,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也是造成渗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输注时间较长时更易发生这种情况。注射高浓度化疗药物,或部分药物发生过敏反应也可以导致渗漏的发生。
5、护士因素
护士对外渗性损伤药物知识掌握不牢固、对药物不典型性外渗未及时发现。对预防措施没有足够的重视。
6、注射部位与方法
部位:下肢、关节处,尤其是肘窝处静脉,因上述部位发生药物外渗不易早期发现。
方法:静脉穿刺技术差是导致药物外渗的原因。如在同一个部位反复穿刺、针头斜面未完全在静脉内、同一静脉一次穿刺不成功第二次穿刺点在第一次的下方等。
药物外渗的临床分期
药物外渗后临床分期分为三期:1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局部肿胀、红斑、持续刺痛;2期:静脉炎性反应期,见于渗漏后2~3天,沿静脉走向条索状肿胀、发红,引流淋巴结肿大、疼痛,可出现发热;3期:组织坏死期,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受累。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
1、解剖因素
高龄、恶病质、反复多次使用外周静脉化疗或输入其他刺激性强的液体(如甘露醇等)导致血管脆性增大、管腔变小或血流减慢,如果将药物注入这些静脉,则引局部药物浓度升高,诱发外渗。
2、病理因素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各种原因引起的淋巴回流障碍(如乳腺癌手术后患肢),采用患肢给药,容易发生药物外渗。
3、环境因素
寒冷气候会导致静脉收缩,因此在注入药物前应将室温控制在22℃~24℃并注意局部保暖,使血管扩张后再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在注药过程中也应注意保暖。
4、药物因素
细胞毒素药物大多pH值低,刺激性强,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也是造成渗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输注时间较长时更易发生这种情况。注射高浓度化疗药物,或部分药物发生过敏反应也可以导致渗漏的发生。
5、护士因素
护士对外渗性损伤药物知识掌握不牢固、对药物不典型性外渗未及时发现。对预防措施没有足够的重视。
6、注射部位与方法
部位:下肢、关节处,尤其是肘窝处静脉,因上述部位发生药物外渗不易早期发现。
方法:静脉穿刺技术差是导致药物外渗的原因。如在同一个部位反复穿刺、针头斜面未完全在静脉内、同一静脉一次穿刺不成功第二次穿刺点在第一次的下方等。
药物外渗的临床分期
药物外渗后临床分期分为三期:1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局部肿胀、红斑、持续刺痛;2期:静脉炎性反应期,见于渗漏后2~3天,沿静脉走向条索状肿胀、发红,引流淋巴结肿大、疼痛,可出现发热;3期:组织坏死期,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受累。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上一篇:2022年河北省护士资格考试成绩查询 下一篇:2022年护士行业的多样化发展
声明:以上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卫校升学网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以上学校相关内容均不代表卫校升学网意见。考生填报志愿请以省教育考试院或学校官方最新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