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考知识点随身记第五章(二)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21-10-30浏览量:次
护考知识点随身记第五章(二)
带你高效拿分,轻松过护考,跟我学习第五章第五、六、七、八、九节的高频考点,打印下来读俩遍,PDF获取方法在文末。大家周末也不要忘记学习哟,周末快乐鸭!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1.甲肝、戊肝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肝、丙肝、丁肝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以血液传播为主。
2.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患者乏力、食欲减退,以消化道症状为最突出表现。
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
4.血清抗-HAV-IgG主要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过HAV的患者,为保护性抗体。
5.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明对HBV有免疫力。
6.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7.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8.甲、戊型肝炎患者应采取消化道隔离,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加强食品卫生和食品消毒。
9.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传染病隔离。
10.医护人员一旦被肝炎患者的针头刺伤,要挤出伤口的血,并用流动水冲洗,边挤边冲,立即注射高效价的免疫球蛋白,检查病毒的抗原与抗体,并在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
11.为阻断母婴传播,新生儿最适宜的预防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12.对与急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注射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13.急性甲肝和戊肝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即可。
14.急性肝炎患者出院后第一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1~2个月复查1次,半年后每3个月复查1次,定期复查1~2年。
15.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有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16.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17.重型肝炎临床表现:①黄疸迅速加深;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③出血倾向;④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精神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等;⑥肝肾综合征。
1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19.血清抗HAV-IgM:甲肝病毒(HAV)近期感染的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20.艾滋病主要通过母婴、血液、性途径传播。
21.艾滋病最终阶段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肺孢子菌肺炎,这也是本病机会性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
22.HIV主要破坏人体CD4+T淋巴细胞,导致CD4+T淋
巴细胞计数下降,机体多种细胞免疫功能受损。
23.CD4+/CD8+比值<1.0,此检查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
24.病人和HIV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25.艾滋病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主要传播途径;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④其他途径。
26.艾滋病血液T细胞绝对值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D4/CD8比值<1.0。此检查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
27.隔离艾滋病期病人应在执行血液/体液隔离的同时实施保护性隔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
28.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29.猪是乙脑最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30.乙脑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31.乙脑脑脊液清亮或微浊,蛋白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
32.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呼吸衰竭常为主要致死原因。
33.对于乙脑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可使用冬眠灵、异丙嗪降温、解痉。镇静止痉首选地西泮。
34.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应施行昆虫隔离,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3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为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
36.流脑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败血症期特征性表现)、脑膜刺激征等。
37.流脑脑脊液外观呈米汤样或脓样,糖和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质显著增高。
38.一般呼吸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不少于发病后7天,对与患者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39.治疗流脑常用青霉素,还可用头孢菌素、氯霉素。
猩红热患者的护理
40.猩红热的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41.皮疹是猩红热典型特征之一,典型的皮疹特点为在
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尖大小充血性红疹,压之褪色,有痒感;并且还可形成“帕氏线”“口周苍白圈”“杨梅舌”等。
42.猩红热主要的并发症有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等,故需每周检查尿常规。
43.青霉素为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
44.猩红热患者进行呼吸道隔离,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可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7天。
45.猩红热患者禁忌用肥皂水或乙醇拭浴。
46.猩红热皮疹退后出现皮肤脱屑、有痒感时,可涂炉甘石洗剂。
47.猩红热有大片脱皮时需用消毒剪刀剪破,不能用手强行剥离。
48.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
49.猩红热患者皮疹多在发热后第2日出现;始于耳后;特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疹间无正常皮肤。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易摩擦出血呈紫红色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象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略显苍白,称为“口周苍白圈”。病初舌被覆白苔,3~4日后白苔脱落,舌乳头红肿突起,称为“杨梅舌”。躯干为糠皮样脱屑,手掌足底可见大片状脱皮,呈“手套”、“袜套”状。
50.猩红热治疗: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发热时忌用冷水或乙醇擦浴。
51.猩红热有大片脱皮时嘱患儿不要用手强行撕脱,须用消毒剪刀剪掉,以防感染。
带你高效拿分,轻松过护考,跟我学习第五章第五、六、七、八、九节的高频考点,打印下来读俩遍,PDF获取方法在文末。大家周末也不要忘记学习哟,周末快乐鸭!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1.甲肝、戊肝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肝、丙肝、丁肝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以血液传播为主。
2.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患者乏力、食欲减退,以消化道症状为最突出表现。
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
4.血清抗-HAV-IgG主要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过HAV的患者,为保护性抗体。
5.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明对HBV有免疫力。
6.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7.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8.甲、戊型肝炎患者应采取消化道隔离,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加强食品卫生和食品消毒。
9.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传染病隔离。
10.医护人员一旦被肝炎患者的针头刺伤,要挤出伤口的血,并用流动水冲洗,边挤边冲,立即注射高效价的免疫球蛋白,检查病毒的抗原与抗体,并在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
11.为阻断母婴传播,新生儿最适宜的预防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12.对与急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注射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13.急性甲肝和戊肝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即可。
14.急性肝炎患者出院后第一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1~2个月复查1次,半年后每3个月复查1次,定期复查1~2年。
15.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有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16.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17.重型肝炎临床表现:①黄疸迅速加深;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③出血倾向;④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精神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等;⑥肝肾综合征。
1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19.血清抗HAV-IgM:甲肝病毒(HAV)近期感染的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20.艾滋病主要通过母婴、血液、性途径传播。
21.艾滋病最终阶段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肺孢子菌肺炎,这也是本病机会性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
22.HIV主要破坏人体CD4+T淋巴细胞,导致CD4+T淋
巴细胞计数下降,机体多种细胞免疫功能受损。
23.CD4+/CD8+比值<1.0,此检查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
24.病人和HIV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25.艾滋病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主要传播途径;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④其他途径。
26.艾滋病血液T细胞绝对值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D4/CD8比值<1.0。此检查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
27.隔离艾滋病期病人应在执行血液/体液隔离的同时实施保护性隔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
28.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29.猪是乙脑最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30.乙脑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31.乙脑脑脊液清亮或微浊,蛋白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
32.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呼吸衰竭常为主要致死原因。
33.对于乙脑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可使用冬眠灵、异丙嗪降温、解痉。镇静止痉首选地西泮。
34.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应施行昆虫隔离,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3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为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
36.流脑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败血症期特征性表现)、脑膜刺激征等。
37.流脑脑脊液外观呈米汤样或脓样,糖和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质显著增高。
38.一般呼吸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不少于发病后7天,对与患者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39.治疗流脑常用青霉素,还可用头孢菌素、氯霉素。
猩红热患者的护理
40.猩红热的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41.皮疹是猩红热典型特征之一,典型的皮疹特点为在
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尖大小充血性红疹,压之褪色,有痒感;并且还可形成“帕氏线”“口周苍白圈”“杨梅舌”等。
42.猩红热主要的并发症有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等,故需每周检查尿常规。
43.青霉素为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
44.猩红热患者进行呼吸道隔离,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可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7天。
45.猩红热患者禁忌用肥皂水或乙醇拭浴。
46.猩红热皮疹退后出现皮肤脱屑、有痒感时,可涂炉甘石洗剂。
47.猩红热有大片脱皮时需用消毒剪刀剪破,不能用手强行剥离。
48.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
49.猩红热患者皮疹多在发热后第2日出现;始于耳后;特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疹间无正常皮肤。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易摩擦出血呈紫红色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象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略显苍白,称为“口周苍白圈”。病初舌被覆白苔,3~4日后白苔脱落,舌乳头红肿突起,称为“杨梅舌”。躯干为糠皮样脱屑,手掌足底可见大片状脱皮,呈“手套”、“袜套”状。
50.猩红热治疗: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发热时忌用冷水或乙醇擦浴。
51.猩红热有大片脱皮时嘱患儿不要用手强行撕脱,须用消毒剪刀剪掉,以防感染。
上一篇:护考知识点随身记第五章(一) 下一篇:22年护士资格考试书籍有哪些变动?
声明:以上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卫校升学网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以上学校相关内容均不代表卫校升学网意见。考生填报志愿请以省教育考试院或学校官方最新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