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六)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21-10-30浏览量:次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第二章(六)
1.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窦房结,产生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2.血压水平分类及定义
3.利尿剂常用呋塞米,主要不良反应有电解质紊乱和高尿酸血症。
4.β受体阻滞剂常用阿替洛尔,主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和支气管收缩,阻塞性支气管疾病病人禁用。
5.钙通道阻滞剂(CCB)常用硝苯地平、维拉帕米,主要不良反应有颜面潮红,头痛,长期服用硝苯地平可出现胫前水肿。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常用卡托普利,主要不良反应有干咳、味觉异常、皮疹等。
7.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常用有:氯沙坦、缬沙坦,注意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
8.控制性降压在24小时内降压20%~25%,48小时内血压不低于160/100mmHg。
9.高血压急症首选硝普钠。
10.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减轻患者体重,适宜的运动是散步;限制钠盐摄入<6g/d。
11.在降压药用药护理中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其目的为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12.高血压发生心力衰竭时给予吸氧4~6L/min,有急性肺水肿时可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6~8L/min。
13.临床上患者一旦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可诊断为心脏骤停。
14.由于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循环停止4~6分钟,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损害。
15.胸外心脏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成人按压深度至少5~6cm;按压/通气比为30:2。
16.呼吸囊应用,每次可压入500~600ml潮气量。
17.颈部损伤时,不能使头部后仰,以免进一步加重颈椎损伤,采用托颌法开放气道较安全。
18.判断意识与反应判断过程要求在10秒内完成。
19.心脏复苏首选的药物是肾上腺素。
20.心肺复苏时首选的给药途径是外周静脉输注。
21.复苏后的处理:①降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可置冰袋,冰帽于头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保持体温32~35℃;②遵医嘱给以脱水剂,细胞活化剂,保护脑组织。病人头部及上身抬高10°~30°.
22.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23.动脉称为阻力血管,静脉称为容量血管,毛细血管称为功能血管。
24.二尖瓣在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三尖瓣在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
25.心壁分3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紧贴于心脏表面,其与壁层心包膜围成的间隙称为心包腔,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26.心脏的血供来源于左、右冠状动脉。
27.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成。
28.人体的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29.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0.目前我国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31.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32.高血压脑病以脑部症状和体征为特点,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抽搐,甚至昏迷。
33.高血压急症:患者血压明显升高,>180/120mmHg,患者出现累及心脑肾等靶器官的表现,少数舒张压持续≥130mmHg,伴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肾脏损害突出,需及时控制。
34.高血压亚急症:血压升高,但不伴有靶器官损害。
35.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脑血管并发症,如脑出血,易致死。
36.高血压用药原则:小剂量开始,优先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
37.常用降压药:利尿剂(呋塞米),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ACEI(卡托普利),ARB(氯沙坦)。
38.高血压饮食护理: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适量蛋白、高钾、高钙、高纤维素食物,每天食盐≤6g。
39.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应指导患者改变姿势时动作宜慢,特别是从卧位、坐位起立时;选择在平静休息时服药,服药后应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活动。
40.一旦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应平卧、下肢抬高,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41.心脏骤停患者的心源性原因:冠心病最多见。
42.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或扑动最为常见。
43.心脏骤停的诊断:一旦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可确诊。判断过程要求在10秒内完成。
44.循环停止4~6分钟,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损害。
45.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力度使胸骨下陷5~6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通气比为30∶2,按压和松开的时间比为1∶1。
46.开放气道的方法:一般情况,仰头举颌法;若颈椎损伤,用托颌法。
47.人工呼吸每分钟均匀地吹气10~12次,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以上,看见患者胸廓抬起方为有效。
48.呼吸囊(简易呼吸器)用“EC手法”固定,每次压入500~600ml潮气量。
49.复苏成功的标志:大动脉搏动恢复,收缩压在60mmHg以上,瞳孔缩小,自主呼吸恢复,发绀减退,昏迷变浅。
50.首选的复苏药物:肾上腺素。
51.利多卡因是治疗和预防心室颤动的首选药物。
52.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
53.小儿心肺复苏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为胸腔前后径1/3~1/2;按压频率为除新生儿(120次/分)外,均至少100次/分。
54.小儿心肺复苏按压通气比:新生儿为3∶1;大于8岁儿童同成人,无论单、双人操作均为30∶2;小于8岁儿童双人操作为15∶2,单人操作为30∶2。
1.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窦房结,产生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2.血压水平分类及定义
分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β受体阻滞剂常用阿替洛尔,主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和支气管收缩,阻塞性支气管疾病病人禁用。
5.钙通道阻滞剂(CCB)常用硝苯地平、维拉帕米,主要不良反应有颜面潮红,头痛,长期服用硝苯地平可出现胫前水肿。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常用卡托普利,主要不良反应有干咳、味觉异常、皮疹等。
7.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常用有:氯沙坦、缬沙坦,注意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
8.控制性降压在24小时内降压20%~25%,48小时内血压不低于160/100mmHg。
9.高血压急症首选硝普钠。
10.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减轻患者体重,适宜的运动是散步;限制钠盐摄入<6g/d。
11.在降压药用药护理中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其目的为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12.高血压发生心力衰竭时给予吸氧4~6L/min,有急性肺水肿时可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6~8L/min。
13.临床上患者一旦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可诊断为心脏骤停。
14.由于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循环停止4~6分钟,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损害。
15.胸外心脏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成人按压深度至少5~6cm;按压/通气比为30:2。
16.呼吸囊应用,每次可压入500~600ml潮气量。
17.颈部损伤时,不能使头部后仰,以免进一步加重颈椎损伤,采用托颌法开放气道较安全。
18.判断意识与反应判断过程要求在10秒内完成。
19.心脏复苏首选的药物是肾上腺素。
20.心肺复苏时首选的给药途径是外周静脉输注。
21.复苏后的处理:①降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可置冰袋,冰帽于头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保持体温32~35℃;②遵医嘱给以脱水剂,细胞活化剂,保护脑组织。病人头部及上身抬高10°~30°.
22.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23.动脉称为阻力血管,静脉称为容量血管,毛细血管称为功能血管。
24.二尖瓣在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三尖瓣在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
25.心壁分3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紧贴于心脏表面,其与壁层心包膜围成的间隙称为心包腔,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26.心脏的血供来源于左、右冠状动脉。
27.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成。
28.人体的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29.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0.目前我国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31.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32.高血压脑病以脑部症状和体征为特点,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抽搐,甚至昏迷。
33.高血压急症:患者血压明显升高,>180/120mmHg,患者出现累及心脑肾等靶器官的表现,少数舒张压持续≥130mmHg,伴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肾脏损害突出,需及时控制。
34.高血压亚急症:血压升高,但不伴有靶器官损害。
35.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脑血管并发症,如脑出血,易致死。
36.高血压用药原则:小剂量开始,优先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
37.常用降压药:利尿剂(呋塞米),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ACEI(卡托普利),ARB(氯沙坦)。
38.高血压饮食护理: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适量蛋白、高钾、高钙、高纤维素食物,每天食盐≤6g。
39.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应指导患者改变姿势时动作宜慢,特别是从卧位、坐位起立时;选择在平静休息时服药,服药后应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活动。
40.一旦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应平卧、下肢抬高,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41.心脏骤停患者的心源性原因:冠心病最多见。
42.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或扑动最为常见。
43.心脏骤停的诊断:一旦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可确诊。判断过程要求在10秒内完成。
44.循环停止4~6分钟,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损害。
45.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力度使胸骨下陷5~6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通气比为30∶2,按压和松开的时间比为1∶1。
46.开放气道的方法:一般情况,仰头举颌法;若颈椎损伤,用托颌法。
47.人工呼吸每分钟均匀地吹气10~12次,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以上,看见患者胸廓抬起方为有效。
48.呼吸囊(简易呼吸器)用“EC手法”固定,每次压入500~600ml潮气量。
49.复苏成功的标志:大动脉搏动恢复,收缩压在60mmHg以上,瞳孔缩小,自主呼吸恢复,发绀减退,昏迷变浅。
50.首选的复苏药物:肾上腺素。
51.利多卡因是治疗和预防心室颤动的首选药物。
52.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
53.小儿心肺复苏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为胸腔前后径1/3~1/2;按压频率为除新生儿(120次/分)外,均至少100次/分。
54.小儿心肺复苏按压通气比:新生儿为3∶1;大于8岁儿童同成人,无论单、双人操作均为30∶2;小于8岁儿童双人操作为15∶2,单人操作为30∶2。
声明:以上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卫校升学网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以上学校相关内容均不代表卫校升学网意见。考生填报志愿请以省教育考试院或学校官方最新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