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第一章、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五)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21-10-30浏览量:次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第一章、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五)
今日份护考知识点来拉,持续分享护考重要知识点,跟着老师进度,别掉队!
体温的正常范围
(1)口温:36.3~37.2℃(平均37.0℃);
(2)肛温:36.5~37.7℃(平均37.5℃);
(3)腋温:36.0~37.0℃(平均36.5℃)。
女性的体温在排卵日最低。
体温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
在安静状态下及低温环境中,辐射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在外界环境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发热的程度划分(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1)低热:体温37.3~38.0℃;
(2)中等热:体温38.1~39.0℃;
(3)高热:体温39.1~41.0℃;
(4)超高热:体温41℃以上。
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
发热过程
(1) 体温上升期:患者畏寒、无汗、皮肤苍白,有时伴有寒战。包括骤升(如肺炎),渐升(如伤寒);
(2) 高热持续期: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患者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3) 退热期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易出现 虚脱或休克现象。
稽留热指体温在39~40℃,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链球菌肺炎。
弛张热指体温在39℃以上,24 小时体温差达1℃ 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间歇热指体温在39℃以上,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不规则热指体温在24 小时中变化不规则,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热。
发热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应鼓励多饮水。
体温大于39℃的患者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大于39.5℃的可给予乙醇拭浴或大动脉冷敷等。
高热患者每4 小时测1 次体温,待体温正常3 天后,改为每天2 次。发热者降温30 分钟后复测体温。
口腔、直肠测温法的时间均为3 分钟;腋下测温法的时间为10 分钟。
口腔测温法时,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
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鼻腔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禁用口腔测温法。
体温计不慎被咬碎,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然后口服蛋清液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病情允许者可服用粗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以促进汞的排泄。
直肠测温法时,将肛表水银端插入肛门3~4 cm。
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及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直肠测温法。
水银体温计的检查方法:将所有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过的40℃以下的水中,分钟后取出。若读数相差0.2℃以上、玻璃管有裂隙、水银柱自动下降的体温计则不能再用。
脉搏的正常范围:60~100 次/ 分。
间歇脉
(1) 二联律:每隔1 个正常搏动后出现1 次期前收缩,主要见于各种心脏病、洋地黄中毒;
(2) 三联律:每隔2 个正常搏动后出现1 次期前收缩。
绌脉(脉搏短绌)指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常见于房颤的患者。
交替脉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患者。
奇脉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常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
测量脉搏时,常选用桡动脉,并且不可用拇指诊脉,以防拇指小动脉搏动与患者脉搏相混淆。
为偏瘫患者测脉搏、血压时,应选择健侧肢体。
正常脉搏测半分钟,将所得数值乘2,即为脉率, 如脉搏异常或危重患者应测1 分钟。
脉搏短绌的患者,应由两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口令,测1 分钟。
呼吸的正常范围:16~20 次/ 分。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潮式呼吸(陈- 施氏呼吸)指呼吸由浅慢逐渐加深加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20 秒后,再重复出现以上过程,常见于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间断呼吸(比奥呼吸)指规律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常见于临终前患者。
深度呼吸(库斯莫呼吸)指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常见于尿毒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吸气性呼吸困难指吸气费力,出现三凹征,多由上呼吸道梗阻造成,常见于喉头水肿或气管异物等。
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
呼气性呼吸困难指呼气费力,多由下呼吸道部分梗阻造成,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混合性呼吸困难指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多见于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肺纤维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呼吸呈烂苹果味。
肝性脑病患者的呼吸呈肝臭味。
尿毒症患者的呼吸呈尿臭味。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呼吸呈刺激性大蒜味。
测量呼吸的方法:护士在测量脉搏后,手不动仍保持诊脉姿势,以免患者紧张而影响测量结果。
一般患者测量呼吸30 秒,将测得数值乘以2,呼吸异常患者观察1 分钟。
危重或呼吸微弱患者,如不易观察呼吸,可用少许棉花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时1 分钟。
血压的正常范围:舒张压为90~139 mmHg,收缩压为60~89 mmHg,脉压为30~40 mmHg。
(1) 脉压增大:脉压> 40 mmHg,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
(2) 脉压减小:脉压< 30 mmHg,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主动脉瓣狭窄等患者。
血压的高低与体位有关:立位>坐位>卧位。
血压的高低与身体部位有关:下肢>上肢,右上肢>左上肢。
测量血压常选上肢肱动脉。
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
(1) 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2) “三点一线”(即血压计“0”点、心脏、肱动脉在同一水平线上),坐位时肱动脉平第四肋软骨,仰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
(3) 袖带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3 cm,松紧以能放入1 指为宜;
(4) 听诊器紧贴肱动脉搏动最强点(禁止塞在袖带内);
(5) 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使水银再上升20~ 30 mmHg;
(6) 放气时不可过快,速度为4 mmHg/s;
(7) 根据所测部位选择合适的袖带,袖带过宽时测
得的血压值偏低,袖带过窄时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袖带过紧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袖带过松测得的血压值偏高;
(8) 为偏瘫患者测血压,应选择健侧。
今日份护考知识点来拉,持续分享护考重要知识点,跟着老师进度,别掉队!
体温的正常范围
(1)口温:36.3~37.2℃(平均37.0℃);
(2)肛温:36.5~37.7℃(平均37.5℃);
(3)腋温:36.0~37.0℃(平均36.5℃)。
女性的体温在排卵日最低。
体温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
在安静状态下及低温环境中,辐射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在外界环境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发热的程度划分(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1)低热:体温37.3~38.0℃;
(2)中等热:体温38.1~39.0℃;
(3)高热:体温39.1~41.0℃;
(4)超高热:体温41℃以上。
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
发热过程
(1) 体温上升期:患者畏寒、无汗、皮肤苍白,有时伴有寒战。包括骤升(如肺炎),渐升(如伤寒);
(2) 高热持续期: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患者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3) 退热期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易出现 虚脱或休克现象。
稽留热指体温在39~40℃,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链球菌肺炎。
弛张热指体温在39℃以上,24 小时体温差达1℃ 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间歇热指体温在39℃以上,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不规则热指体温在24 小时中变化不规则,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热。
发热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应鼓励多饮水。
体温大于39℃的患者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大于39.5℃的可给予乙醇拭浴或大动脉冷敷等。
高热患者每4 小时测1 次体温,待体温正常3 天后,改为每天2 次。发热者降温30 分钟后复测体温。
口腔、直肠测温法的时间均为3 分钟;腋下测温法的时间为10 分钟。
口腔测温法时,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
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鼻腔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禁用口腔测温法。
体温计不慎被咬碎,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然后口服蛋清液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病情允许者可服用粗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以促进汞的排泄。
直肠测温法时,将肛表水银端插入肛门3~4 cm。
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及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直肠测温法。
水银体温计的检查方法:将所有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过的40℃以下的水中,分钟后取出。若读数相差0.2℃以上、玻璃管有裂隙、水银柱自动下降的体温计则不能再用。
脉搏的正常范围:60~100 次/ 分。
间歇脉
(1) 二联律:每隔1 个正常搏动后出现1 次期前收缩,主要见于各种心脏病、洋地黄中毒;
(2) 三联律:每隔2 个正常搏动后出现1 次期前收缩。
绌脉(脉搏短绌)指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常见于房颤的患者。
交替脉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患者。
奇脉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常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
测量脉搏时,常选用桡动脉,并且不可用拇指诊脉,以防拇指小动脉搏动与患者脉搏相混淆。
为偏瘫患者测脉搏、血压时,应选择健侧肢体。
正常脉搏测半分钟,将所得数值乘2,即为脉率, 如脉搏异常或危重患者应测1 分钟。
脉搏短绌的患者,应由两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口令,测1 分钟。
呼吸的正常范围:16~20 次/ 分。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潮式呼吸(陈- 施氏呼吸)指呼吸由浅慢逐渐加深加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20 秒后,再重复出现以上过程,常见于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间断呼吸(比奥呼吸)指规律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常见于临终前患者。
深度呼吸(库斯莫呼吸)指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常见于尿毒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吸气性呼吸困难指吸气费力,出现三凹征,多由上呼吸道梗阻造成,常见于喉头水肿或气管异物等。
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
呼气性呼吸困难指呼气费力,多由下呼吸道部分梗阻造成,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混合性呼吸困难指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多见于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肺纤维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呼吸呈烂苹果味。
肝性脑病患者的呼吸呈肝臭味。
尿毒症患者的呼吸呈尿臭味。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呼吸呈刺激性大蒜味。
测量呼吸的方法:护士在测量脉搏后,手不动仍保持诊脉姿势,以免患者紧张而影响测量结果。
一般患者测量呼吸30 秒,将测得数值乘以2,呼吸异常患者观察1 分钟。
危重或呼吸微弱患者,如不易观察呼吸,可用少许棉花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时1 分钟。
血压的正常范围:舒张压为90~139 mmHg,收缩压为60~89 mmHg,脉压为30~40 mmHg。
(1) 脉压增大:脉压> 40 mmHg,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
(2) 脉压减小:脉压< 30 mmHg,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主动脉瓣狭窄等患者。
血压的高低与体位有关:立位>坐位>卧位。
血压的高低与身体部位有关:下肢>上肢,右上肢>左上肢。
测量血压常选上肢肱动脉。
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
(1) 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2) “三点一线”(即血压计“0”点、心脏、肱动脉在同一水平线上),坐位时肱动脉平第四肋软骨,仰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
(3) 袖带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3 cm,松紧以能放入1 指为宜;
(4) 听诊器紧贴肱动脉搏动最强点(禁止塞在袖带内);
(5) 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使水银再上升20~ 30 mmHg;
(6) 放气时不可过快,速度为4 mmHg/s;
(7) 根据所测部位选择合适的袖带,袖带过宽时测
得的血压值偏低,袖带过窄时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袖带过紧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袖带过松测得的血压值偏高;
(8) 为偏瘫患者测血压,应选择健侧。
声明:以上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卫校升学网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以上学校相关内容均不代表卫校升学网意见。考生填报志愿请以省教育考试院或学校官方最新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