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要点梳理--卫校
1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其中,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如麻疹、流脑、肺结核等;消化道传播,如伤寒、霍乱、痢疾等;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如疟疾、乙脑、鼠疫等;血液、体液传播,如乙肝、艾滋病、疟疾等。
◆易感人群:缺乏特异性免疫力且对病原体有易患性的人群。
◆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
2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甲类传染病指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要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乙类传染病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等,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丙类传染病指流感、风疹、麻风病、流行性腮腺炎、黑热病等。手足口病现已列入丙类。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预防接种在提高人群免疫力中起关键作用。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力武器。主动免疫其保护作用大多可持续数年。被动免疫的保护作用时间较短。
◆切断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染病病房采取“三管一灭”(即管理水源、饮食、粪便,灭蚊蝇、蟑螂等)。
3 麻疹的流行病学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本病传染性强,麻疹病人出疹前后的5天均有传染性,易并发肺炎。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接触传播。
◆好发年龄为6个月- 5岁,以冬、春季多见。
4 麻疹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6 -18天,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前驱期:发热至出疹常持续3 -4天,主要表现: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等;白色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具有的特征性体征。
◆出疹期:发热后3 -4天出现皮疹。出疹顺序是耳后→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四肢→手心与足底。初为红色斑丘疹,疹间可见皮肤正常,后融合成片,色加深呈暗红。
◆恢复期:一般为出疹3 -4天后。疹退后皮肤有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 -10天痊愈。
5 麻疹并发症
◆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持续高热、咳嗽加剧、肺部湿罗音等。
◆喉炎:声音嘶哑、吸气性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
6 麻疹的护理
◆维持正常体温,处理麻疹高热时需兼顾透疹,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禁用冷敷或乙醇擦浴。
◆保证营养,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为宜,少量多餐。
◆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隔离观察3周,并给予被动免疫。
◆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等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
◆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7岁时复种。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日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免于发病。
7 水痘的流行病学特点
◆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1-2天至疱疹结痂为止均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及疱疹液中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冬、春季高发。
8 水痘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首发于头、面和躯干,呈向心性分布。
◆初始为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椭圆形小水疱,疱疹易破溃,2 -3天开始干枯结痂。不同性状的皮疹同时存在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征。
◆在高峰期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同时存在。
◆轻型水痘是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痊愈。
◆常见并发症为皮肤继发性细菌感染。也可并发水痘肺炎、脑炎等。
9 水痘的治疗与护理
◆为自限性疾病,无合并症时以;一般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
◆阿昔洛韦为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在水痘发病后24小时内应用才有效。
◆患儿高热时忌用阿司匹林,可物理降温或用适量退热剂。
◆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易感儿接触后应隔离观察3周。
◆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搔破皮疹,可在疱疹未破溃处涂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
10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
◆腮腺炎病人和携带病毒者是本病传染源,人是腮腺炎的唯一宿主。
◆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
◆好发年龄为5 -15岁,以冬、春季多见。
11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
◆腮腺肿大为首发体征,常先见一侧,2-3天内波及对侧。
◆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多不红,有触痛感。
◆下颌下腺和舌下腺肿大;发热。
◆并发症:脑膜脑炎较常见,其次为睾丸炎、卵巢炎、急性胰腺炎等。
12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
◆腮腺肿胀处可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
◆隔离患儿至腮腺肿大消退后3天,易感儿接触后应隔离观察3周。
◆发生睾丸炎时可用丁字带托起阴囊以减轻疼痛,同时加以冷敷。
13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甲型与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肝炎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乙肝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慢性病人和HBsAg携带者。
◆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乙型、丁型、丙刑阡彬的幸霉传播涂释,体滴和dh滴传播。
◆母婴传播也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
14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黄疸前期:表现为畏寒、发热、疲乏等病毒血症和恶心、呕吐、厌油、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本病期末出现尿黄。
◆黄疸期:尿色如浓茶样,巩膜、皮肤黄染。
◆恢复期: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
15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肝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表现如: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16 实验室检查
◆ALT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血清抗-HAV-IgM是HAV近期感染的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
◆表面抗原( HBsAg)阳性见于HBV感染者。
◆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e抗原( 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极强。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和DNAP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
◆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为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是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标记。抗-HCV -IgM见于丙型肝炎急性期,病愈后可消失。
17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母亲HBsAg pg性者,新生儿应在出生后立即汴射高滴度抗-HBV-IgG及乙肝疫苗。
◆甲、戊型肝炎自发病之日起消化道隔离3周,乙肝、丙肝与丁肝进行体液隔离。
◆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用3%漂白粉消毒后弃去。
18 艾滋病( AIDS)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肺部以肺孢子菌肺炎最常见,是本病机会性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
19 AIDS的治疗及护理
◆多采用综合治疗:抗HIV病毒治疗,预防和治疗机会性感染,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支持疗法以及心理方面的关怀。
◆早期抗病毒是治疗的关键。主要是强效联合抗病毒治疗( HAARI,俗称“鸡尾酒”疗法)。
◆肺孢子菌肺炎可用喷他脒或复方磺胺甲~唑。
◆AIDS病人在执行血液/体液隔离的同时实施保护性隔离。
20 乙脑的流行病学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及中间宿主。
◆乙脑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21 乙脑的临床表现及检查
◆前驱期一般1-3日,起病多急骤,体温在1-2天内高达39 -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极期持续7天左右。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呼吸衰竭常为致死原因。
◆脑脊液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引起的,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浊。
◆特异性IgM抗体在病后3-4天即可出现,2周达到高峰,有助于乙脑的早期诊断。
22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经飞沫传播,带菌者及不典型病例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23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前驱期:起病急骤,以畏寒、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咽痛为主。
◆出疹期:从耳后、颈及上胸部,波及躯干及上肢;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点状红色皮疹压之褪色。贫血性皮肤划痕、帕氏线、“杨梅”样舌为其三大特征。
24 猩红热的护理
◆隔离患儿期限至少为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对于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7天。
◆及早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好。
◆患儿分泌物污染的食具、玩具、衣被等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擦拭、蒸煮或日光暴晒等措施。
25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休克型:为感染性休克,可伴有心、肺、血液及肾脏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脑型:因脑缺氧、水肿而发生反复惊厥、昏迷和呼吸衰竭。此型较严重,病死率高。
◆肺型: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混合型:兼有以上两种表现是最凶险的、死亡率最高。
26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护理
◆高热时可用温水浴、乙醇擦浴、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
◆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连续3次便培养阴性为止。患儿食具须煮沸15分钟,粪便用1%含氯石灰澄清液浸泡后弃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27 结核病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原发型肺结核:X线表现为哑铃形阴影,儿童多见。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起病急,常伴发结核性脑膜炎。X线显示双肺布满粟粒状阴影。
◆继发型肺结核:多见于成人,其中浸润性肺结核x线娘示为片状、絮状阴影,可融合形成空洞。
◆结核性脑膜炎:是儿童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前驱期主要为患儿性格改变;脑膜刺激期可出现脑膜刺激征;昏迷期可有阵挛性或强直性惊厥频繁发作。
28 结核菌素试验
◆在左前臂掌侧面中下1/3交界处皮内注射0.1 ml含5个结核菌素单位的纯蛋白衍生物( PPD)。
◆48 - 72小时后观察结果:硬结平均直径<5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 -19mm为阳性(++),≥20mm为强阳性(+++),除硬结外可见水疱、破溃、淋巴管炎等为极强阳性反应。
◆阳性反应见于:接种卡介苗后;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1岁以内未接种过卡介苗强阳性者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强阳性和极强阳性反应者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结核菌素试验对婴幼儿的诊断价值大于成人,因年龄越小,自然感染率越低。
29 结核病的治疗及柏理
◆药物治疗: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坚持全程、分段治疗。
◆对于咯血者应取患侧卧位,保持气道通畅,防止窒息;大量咯血者可给予垂体后叶素止血(妊娠、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禁用)。咯血窒息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要慎用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引起窒息。中毒毒性症状严重者使用激素可减轻炎症和变态反应。
◆胸腔穿刺抽液:抽液量一般不超过1L。若病人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胸膜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抽液,让病人平卧,必要时皮下注射0. 1%肾上腺素0.5ml。
◆药物的不良反应:异烟肼不良反应是末梢神经炎、肝毒性;链霉素有肾毒性,听神经损害,眩晕;利福平有肝毒性,恶心、呕吐及流感样症状;乙胺丁醇有视神经炎、皮疹;吡嗪酰胺有肝毒性、高尿酸血症、关节痛等。
◆治疗主要抓住两个重点环节:一是抗结核治疗:联合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结核、杀菌药物;二是降低颅内高压:常用20%甘露醇。